您的位置:助孕 > 广州代生孩子费用 > 广州哪里可以供卵试管 > 正文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专练及各地模拟汇总(四)

时间:2024-04-08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918次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

各地模拟

一、(2022北京房山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0分)

凤姐打发了平儿来回复不能来,为发放年例正忙。湘云见了平儿,那里肯放。平儿也是个好顽的,素日跟着凤姐儿无所不至,见如此有趣,乐得顽笑,因而褪去手上的镯子,三个围着火炉儿,便要先烧三块吃。那边宝钗黛玉平素看惯了,不以为异,宝琴等及李婶深为罕事。探春与李纨等已议定了题韵。探春笑道:“你闻闻,香气这里都闻见了,我也吃去。”说着,也找了他们来。李纨也随来说:“客已齐了,你们还吃不够?”湘云一面吃,一面说道:“我吃这个方爱吃酒,吃了酒才有诗。若不是这鹿肉,今儿断不能作诗。”说着,只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那里笑。湘云笑道:“傻子,过来尝尝。”宝琴笑说:“怪脏的。”宝钗笑道:“你尝尝去,好吃的。你林姐姐弱,吃了不消化,不然他也爱吃。”宝琴听了,便过去吃了一块,果然好吃,便也吃起来。

一时凤姐儿打发小丫头来叫平儿。平儿说:“史姑娘拉着我呢,你先走罢。”小丫头去了。一时只见凤姐也披了斗篷走来,笑道:“吃这样好东西,也不告诉我!”说着也凑着一处吃起来。黛玉笑道:“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广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广一大哭!”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宝钗笑道:“你回来若作的不好了,把那肉掏了出来,就把这雪压的芦苇子揌上些,以完此劫。”

(摘编自《红楼梦》第四十九回)

1.请简要解说选文中“此劫”的含义。(4分)

2.请简要分析选文中史湘云的性格特点,并从原著中另外举例说明。(6分)

二、(2022广东广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0分)

湘云方欲联时,黛玉指池中黑影与湘云看道:“你看那河里怎么像个人在黑影里去了,敢是个鬼罢?”湘云笑道:“可是又见鬼了。我是不怕鬼的,等我打他一下。”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荡散复聚者几次。只听那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黛玉笑道:“原来是他,猛然想不到,反吓了一跳。”湘云笑道:“这个鹤有趣,倒助了我了。”因联道:

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

黛玉听了,又叫好,又跺足,说:“了不得,这鹤真是助他的了!这一句更比‘秋湍’不同,叫我对什么才好?‘影’字只有一个‘魂’字可对,况且‘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湘云笑道:“大家细想就有了,不然就放着明日再联也可。”黛玉只看天,不理他,半日,猛然笑道:“你不必捞嘴,我也有了,你听听。”因对道:

冷月葬花魂[注]。

湘云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花魂’!”因又叹道:“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黛玉笑道:“不如此如何压倒你。下句竟还未得,只为用工在这一句了。”

(摘编自《红楼梦》第七十六回)

[注]冷月葬花魂:原作“冷月葬死魂”。梦稿、蒙府、戚序本作“冷月葬花魂”,甲辰、程甲本作“冷月葬诗魂”。“死”或以为系“花”形讹,或以为是“诗”音讹。本文从形讹说。

3.请结合原著欣赏“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联诗。(4分)

4.《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写薛宝钗听到了贾宝玉的梦话:“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请结合原著谈谈你对贾宝玉梦话的理解。(6分)

三、(2022浙江温州万全综合高中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

情真意切释猜嫌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黛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道:“人家才拿你当个正经人,把心里的烦难告诉你听,你反拿我取笑儿。”宝钗笑道:“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宝钗道:“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黛玉道:“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宝钗答应着便去了,不在话下。

(摘编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5.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红楼梦》的开卷诗,甄士隐解注《好了歌》时也说“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B.林黛玉初到贾府时,贾宝玉和王熙凤的出场描写分别是:未闻其声,先写其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C.第二十二回中,贾探春制的灯谜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其谜底是风筝。

D.在林黛玉初进贾府时,曹雪芹通过林黛玉的视角刻画了贾府一干人等,比如写贾迎春是“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令人观之可亲。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段能够成功地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得力于对人物语言的精妙安排,人物语言是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B.薛宝钗建议林黛玉吃燕窝粥,林黛玉觉得为难的根本原因是自己的病每年都犯,吃燕窝粥不一定能有多大效果。

C.选段中的林黛玉一反平时的孤高自傲,呈现出坦率真诚的一面,这使人物形象真实丰满、立体感强。

D.选段中的语言有的典雅含蓄,有的生动活泼、口语化,如林黛玉说“何苦叫他们咒我”,浅近自然。

7.薛宝钗的“情真意切”体现在哪些地方?从哪里可以看出林黛玉“猜嫌”已“释”呢?试联系原著简要概括。(6分)

8.林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请分析林黛玉这番话的内涵及作用。(6分)

拓展阅读

一、(2022辽宁鞍山一中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谶言源于古代巫文化,本指古代巫师、方士等以谶术所作的预言。从先秦起,谶言在历史故事中已多有记载。到了明清时期,谶言被广泛运用于小说叙事中,它在文学创作中有逃避文字狱的特殊作用,是这一时期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

《红楼梦》多以诗词的形式来预示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即诗谶。小说中最大的一个谶是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看到了金陵十二钗图册和判词以及《红楼梦》十二曲,大篇幅的谶词中暗藏了贾府中主要女性的悲剧结局以及这个大家族分崩离析的兆示。类似整部《红楼梦》的结构框架,只是表达得十分含蓄,需要读者从后面的情节中去细品。

另外小篇幅的诗谶散落在各个回目之中,随意穿插。如第二十二回宝钗过生日,元妃从宫中差人送出一个灯谜来,猜着后每人再作一个送进去。迎春写的是“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宝钗写的是“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说的实际上是各自的性格和归宿。迎春遇上“中山狼”后,便离黄泉之路不远,灯谜中隐寓了她一生的遭际;宝钗则是夫妻分离后孤独空闺,日日煎熬。这一回的回目是“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将几个姑娘的命数暗藏在灯谜之中,安排十分巧妙。另外在第七十回也有类似的情节,姐妹们写咏絮词,探春写的是“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暗含探春远嫁的命运,跟第五回中的判词相呼应。

《红楼梦》中的谶除了主要以诗词的形式出现之外,也有少量图谶,即以图画配上含有诗词隐语式的文字来预示人物的命运,如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判词均配有图。也有单独以图作谶的,如宝钗的金锁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文字图案。谶言在《红楼梦》中构成一个系统的结构,从内部推动情节的发展,对结局进行暗示和隐喻,以预言出现,以应验结尾。同时亦是作者借助神的力量,对世人的劝诫、警示和点化。

《红楼楼》中的谶的独创性在于谶语不再仅仅作为悬念和伏线,而是与人物的性格相结合,使每个人的谶语都成了一首美妙的诗作。如香菱的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史湘云的判词“湘江水逝楚云飞”,都充满了美感,表现了曹雪芹对女儿的美的赞颂。谶言和诗营造出的艺术境界更是别具特色,假如没有谶的暗示,《葬花吟》的魅力便会大减,读者无法感知其中的隐喻,语言便不再令人伤痛和动容,当“葬花”的凄凉和“埋香”的雅致与谶言合而为一时,《葬花吟》才显出它的生命力来,它的意境才是最独特的。

《红楼梦》中的谶多是隐蔽式、不明朗的暗谶,如有以小说中的戏曲情节来暗示人物命运的,如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从脂砚斋批注看,《豪宴》是伏了贾府的败落,《乞巧》是伏了元妃之死,《仙缘》是伏了甄宝玉送玉,《离魂》是伏了黛玉的死,可见小说中的每一个布局都有作者的用意。另外也有以环境和景物来作预示的,如七十九回紫菱洲的寥落之景,是以淡淡的笔触,带出一种模糊的凶兆,兆示着不仅迎春会离去,而且大观园中的每一个女儿都会离去,宝玉所感伤的是大观园的失落,也是青春繁华的失落。

除此之外,《红楼梦》的叙事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反谶现象,即预言和应验并不彼此相对,而是背道而驰。如薛宝钗的金锁上的文字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但她的命运却是被抛弃,独守空闺,完全向着另一个方向行进。反谶以出乎意料的力量,利用预言和结果的巨大反差所形成的冲击力,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小说的结构不落入俗套,而读者亦感觉更加有趣味性。作者选择反谶,以反说正,更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无奈。

谶言本身给人虚空之感,谶言在虚无之外留下模糊的指向性,似乎在冥冥之中已被命定,缓缓带出《红楼梦》“人生如梦”的主题。曹雪芹深深的宿命论覆盖到每一个人物身上,使《红楼梦》成了一部祭奠女性美的凋零和毁灭的作品,表现生命由盛而衰的本质。而所有人不能理解和掌控的一切都被归咎于命运的齿轮,家族之哀也隐藏在家国之哀中,被洪流冲散了。

事实上,《红楼梦》的主题自始至终都是通过家族的兴衰表现封建社会土崩瓦解的到来,这是明清之际的社会性忧虑。曹雪芹处清朝乾隆时期,前期家族盛大,受皇恩庇护,见识了生命的最繁华。直至家族败落,又穷困潦倒到极致,看到了生命的最衰败。因此他得以更冷静地观察社会,透过浮华看到宿命的征兆。小说中每一个谶的运用都有其道理所在,对情节的发展和整部作品的主旋律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摘编自徐雅萍《红楼梦中的谶言艺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谶言源于古代巫文化,有预言之义;从先秦起就被广泛运用于小说中,对逃避文字狱有特殊作用。

B.文学作品中谶言表达得十分含蓄,同时也是作者借助神的力量,对世人的劝诫、警示和点化,暗含写作意图。

C.《红楼梦》中的谶言,与文本完美结合,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同时又渗透在结构安排和主题表达之中。

D.反谶现象存在于《红楼梦》的叙事中,以预言和应验的反差,形成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赋予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图册和判词以及《红楼梦》十二曲直接预示了贾府众女眷的悲剧结局。

B.《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谶言,典型的有诗谶、戏谶和谜谶等,读者可以借此推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

C.曹雪芹独具匠心设置的谶言,使《红楼梦》的语言在展现美的同时,也可以成为探佚之后情节或结局的重要材料。

D.贾探春咏的柳絮词、史湘云的判词、林黛玉自吟的《葬花吟》既是人物悲剧命运的暗示,也充满了美感。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反谶”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第五回,太虚幻境中,警幻仙姑让宝玉喝的茶是“千红一窟”,饮的酒是“万艳同杯”。

B.林黛玉所住潇湘馆中以竹子最盛,“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海棠社建立时,黛玉取号为“潇湘妃子”。

C.《红楼梦》十二曲中,元春的曲子是【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D.第六十三回,占花名时,香菱掣了一根并蒂花,题着“联春绕瑞”,那面写着一句诗,道是:连理枝头花正开。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4分)

5.第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曲词的形式,含蓄地将《红楼梦》中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命运交代出来。根据文章和《红楼梦》的内容,从下列四幅图画中选择两幅,结合画面内容阐述其预示了《红楼梦》中哪个人物怎样的命运。(6分)

二、(2022广东广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材料一:

红学在我国学术史上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本身独特性甚强,却又很容易被当作一般对象对待。它的文化内涵极丰富,文化品位极高,所以需要我国的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科学等多方面的第一流学者通力协作,方能胜任愉快,展现光辉;而那些第一流学者各有自己的理想事业,如何能以“一部小说”来作为他们的研究目标?于是“红学”遂落于低层次的人士之手。以我自己为例,如果勉强冒称一个“学者”,也不过是在三流的层次,还有一些尚不如我,根本不具备研治此学的条件。以上二端,乃是“红学”悲剧性的最关键的矛盾因素,至少在历史现阶段,其情势实在如是,讳言与美化,是有害无益的。

归结一句话:“学”不足而“红”必虚。

(摘编自周汝昌《还“红学”以学》)

材料二:

周汝昌先生于1982年发表了《什么是红学》的演讲,提出两个观点:1.“红学”有其特殊性,研究《红楼梦》的学问不一定就是红学。他说,“我的意思是,红学有它自身的独特性,不能只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红学不是要去代替一般小说学,它却补充和丰富一般小说学。一般小说学也不能代替红学”。2.“红学”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四学。周氏的观点非常明晰:“红学”是一种独特的学问,不同于小说学;“红学”指曹学等四学。

应必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那篇《也谈什么是红学》中说:“《红楼梦》作者、版本文献的考证和《红楼梦》作品研究是统一红学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红楼梦》作者版本的考证对《红楼梦》研究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的意义,因而是必要和重要的”“但《红楼梦》作品的研究是红学的主体,《红楼梦》作者和版本的考证不能脱离《红楼梦》作品的研究”“红学何为?就是用美学的、历史的方法,包括运用作者版本考证的研究成果在与时代历史、文化环境、思想思潮、作者身世、文学传统以及与读者的联系中,去阐明《红楼梦》审美艺术的创造及其思想和艺术成就,阐明《红楼梦》的审美个性和艺术风格,等等”。

应文说:“红学有它的特殊性,但是,不能以此来否定对《红楼梦》本身的思想艺术的研究。”在这里,应氏以他自己的“红学”概念界定去反对周氏在另一种“红学”界定下的逻辑展开。周氏的“红学”界定是否隐藏着否定“《红楼梦》本身的思想艺术的研究”的动机,他自己并未明言。他只是说这种研究是属于“一般的小说学的范围”,而不在“红学”的范围。周氏的红学界定与他一生的红学研究大致对应。面对周氏的红学界定,我们只能说其过于狭窄、过于专门化。但我们没有理由因此而认为,周汝昌否定对《红楼梦》的思想艺术进行研究。

几乎对于任何《红楼梦》的爱好者来说,指出周氏的红学界定过于偏狭,这并不困难。我曾打过一个比方:大家都知道,人既需要吃饭,也需要喝水。突然有一个人说,人不需要吃饭,光喝水就行了,喝水才是人最特殊的地方。于是大家纷纷出来反对,连篇累牍地说,吃饭和喝水是一种辩证关系,应以吃饭为主,喝水只是辅助的,但也不能缺少。如此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辩证法自是常理,但又有什么价值呢?我们为什么不能耐心地听听对方的陈述,也许可以从对方的荒谬中找到更加科学的养生之道。

(摘编自陈维昭《“红学”何以为“学”——兼答应必诚先生》)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各学科的第一流学者不以《红楼梦》为他们的研究目标,所以没有正视“红学”的特殊性。

B.周汝昌先生认为余英时是研究文化的高层次的教授,应该不满足于“回到文学上来”的研究。

C.对“红学”概念的界定以及概念界定下的逻辑往往深刻影响研究者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围。

D.材料二中,周汝昌有没有否定对《红楼梦》本身的思想艺术进行研究是陈维昭和应必诚争论的主要问题。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围绕“《红楼梦》研究”这一核心话题展开论述,各学者的观点不一,体现了《红楼梦》的文化内涵之丰富,文化品位之高。

B.周汝昌先生从个人对《红楼梦》独特性的理解谈起,认真分析了当下“红学”研究的情况,明确提出“‘学’不足而‘红’必虚”的观点。

C.周汝昌先生基于“红学”研究的特殊性,清晰界定了研究内容,应必诚先生虽然也承认“红学”的特殊性,但其研究内容与周汝昌先生则完全相反。

D.陈维昭先生在充分分析应必诚先生和周汝昌先生各自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理念,委婉提出学术研究者应该善于倾听他人的陈述。

8.请分析材料二运用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4分)

9.学校即将举办《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分享交流会。关于“红学”的界定,周汝昌先生和应必诚先生的观点引发了师生们的热议。你更赞同谁的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陈述理由。(6分)

三、(2022辽宁名校联盟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的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抄检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的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又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王熙凤、宝玉、黛玉。王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是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绝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贾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梦的构思艺术》)

材料二:

《红楼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籽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红楼梦》的主题,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梦》,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玉钏儿不慎把汤洒到宝玉手上,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去避雨,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的形象是对“仁”“礼”失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它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来,并且人物语言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家”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仁、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仁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红楼梦》里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儿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儿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宠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毋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更在于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的。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记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理解小说主旨。

C.材料三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缘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充满叙述与抒情的交融。

D.作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11.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虽可理解为“言情小说”,但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则并不符合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意图。

B.《红楼梦》中的“情”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他既坚持、热爱、有信仰,又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C.《红楼梦》中对人物语言的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儿、金钏儿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D.《红楼梦》精心设计了林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12.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天然结合,这也是《红楼梦》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和人一样,有情有理。

13.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14.请结合材料一,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此劫”指史湘云等人在清静的芦雪广大吃大嚼的行为,是薛宝钗化用林黛玉之言对史湘云说的玩笑之语。

解析根据前文林黛玉所说的“今日芦雪广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广一大哭”和史湘云所说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可知,“此劫”指的就是史湘云等人在芦雪广这样清静的地方“腥膻大吃大嚼”的行为。薛宝钗听史湘云说“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就跟她开玩笑说“你回来若作的不好了”,就得把吃的鹿肉掏出来,把芦雪广雪压的芦苇塞进嘴里,才算对得起芦雪广遭的这场“劫”。实际上是化用了林黛玉“遭劫”的说法,写出了姐妹间斗嘴调笑的情景,既心思灵动,又富有生活气息。

2.答案①热情。从选文中史湘云招呼平儿、薛宝琴的态度以及原著中她亲自给袭人等人送戒指的行为,可见其热情。②豪爽。从选文中她大吃鹿肉的行为以及原著中与林黛玉、薛宝琴争抢联诗之举,可见其豪爽。③直率。从选文中她对林黛玉、薛宝钗说的话以及原著中直接说出戏子“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之语,可见其直率。

解析由“湘云见了平儿,那里肯放”“只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那里笑。湘云笑道:‘傻子,过来尝尝。’”可知,史湘云待人热情,积极招呼姐妹们过来品尝鹿肉;原著中,她为自幼亲近的袭人等人送戒指,足可见她待人一片赤诚,非常热情。由“我吃这个方爱吃酒,吃了酒才有诗。若不是这鹿肉,今儿断不能作诗”“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可知,史湘云为人豪爽,大吃鹿肉而不顾及仪态;原著中还有她醉眠芍药裀、争抢联诗等举止,足见她性格豪爽。史湘云说话也很直率,如“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直接表达爱憎,显得率真可爱;原著第二十二回中,众人看戏时,王熙凤看出小戏子扮上活像林黛玉,但不说,薛宝钗也看出来了,也不说,唯独史湘云一口道破“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可见她性情直率,快人快语。

3.答案“寒塘渡鹤影”一句恰切地表现了清寒的中秋夜里一只鹤飞过水塘的景象,“寒”字暗示了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的身世,“鹤”的飘逸形象中暗含了史湘云洒脱的性情;“冷月葬花魂”一句形象地表现了中秋节凄冷的月色下花朵凋零的景象,“冷”字暗示了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境遇与心态,“葬花魂”暗示了林黛玉因病早逝的悲剧命运。这一联诗对仗工整,自然、人事合一,称得上是绝妙佳句。

解析从诗句含意分析,抓住诗句中的意象及其特征进行解读。从深层次来看,这其实也可说是一种诗谶,就是通过诗来暗示人物的命运,这是曹雪芹惯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从文本内容可知,前一句为史湘云所作,后一句为林黛玉的对句。“寒塘渡鹤影”中,“寒塘”即孤独冷寒的环境,“渡”是经历,而“鹤影”隐喻史湘云。此句隐喻: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独自面对凄苦的岁月,但最终精神上得以超脱。“冷月葬花魂”一句,是林黛玉一生状态的缩影,也精准地预测了她的结局。一个“冷”字,几乎贯穿林黛玉的一生。母亲在她年幼时便去世,父亲后来也去世,可谓命运之冷;自出生就体弱多病,早晚不离药石,可谓体质之冷;独有灵思,不入污浊,不乏天性之冷;寒夜凄清,孤独而逝,可谓死亡之冷。这句诗暗示了林黛玉花朵般的生命在月光下走向凋零,即林黛玉在不久的将来香消玉殒。

4.答案贾宝玉梦话中的“金玉姻缘”指薛宝钗和他的姻缘,他有宝玉,薛宝钗有金锁,书中有金锁配玉的说法。“木石姻缘”指他和林黛玉的姻缘,即他的前生是神瑛侍者,黛玉的前生是绛珠仙草,神瑛侍者给绛珠仙草浇灌甘露,绛珠仙草得以修成人形,后为报灌溉之恩随他下凡。贾宝玉的梦话表明了他对基于富贵的“金玉姻缘”的排斥,对真挚的爱情的追求。

解析“金玉姻缘”指的是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姻缘。“金”是指薛宝钗佩戴的金锁,“玉”则是指贾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金玉上的字正巧组成一副对联:“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于是便有了“金玉良缘”的传言。

《红楼梦》第一回中说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林黛玉前生)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贾宝玉前生),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后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缘”,绛珠草为报灌溉之情,亦随之下凡为人。这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木石前盟”,因而“木石姻缘”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姻缘。

“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说明在贾宝玉心中,林黛玉才是他的挚爱,他内心是反感“金玉姻缘”的。

5.D“削肩细腰……俊眼修眉”是对贾探春的描写。

6.B“根本原因是自己的病每年都犯,吃燕窝粥不一定能有多大效果”错,结合原文“虽然燕窝易得……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可知,林黛玉觉得为难的根本原因应是寄人篱下,怕惹人嫌。

7.答案(1)体贴处境,细研药方;同病相怜,推心置腹;赠送燕窝,解决烦难;体贴入微,答应再来。

(2)①林黛玉的情态变化:叹—笑—忙笑。②林黛玉对薛宝钗的态度变化:感激—道歉—倾诉—高兴。

解析(1)前文写薛宝钗建议林黛玉“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由此可知,薛宝钗体贴林黛玉的处境,为她细研药方;由“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我虽有个哥哥……咱们也算同病相怜”可知,薛宝钗与林黛玉同病相怜,推心置腹;由“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又不惊师动众的”可知,薛宝钗赠送林黛玉燕窝,解决林黛玉的烦难;由“黛玉道:‘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宝钗答应着便去了”可知,薛宝钗体贴入微,答应林黛玉再来。

(2)由“黛玉叹道……”“黛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道……”“黛玉忙笑道……”可知,在林黛玉与薛宝钗这段对话中,林黛玉的情态前后发生了较大变化,先是因误会了薛宝钗生出感叹,在薛宝钗与她推心置腹地交谈、玩笑后,她说出了由衷的笑语,在薛宝钗真心要赠送她燕窝、解决她的烦难后,她更加发自内心地表达对薛宝钗的感激。由此可见,林黛玉“猜嫌”已“释”。由“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笑道……忙笑道……”可知,林黛玉对薛宝钗的态度经历了“感激—道歉—倾诉—高兴”的变化,由此可见,林黛玉“猜嫌”已“释”。

8.答案①薛宝钗的关怀彻底打动了林黛玉的心,让她又感激又羞愧。②林黛玉这些发自内心的话语不仅再现了她真实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其寄人篱下的多虑与苦闷;而且也从侧面有力地衬托了薛宝钗谈话艺术的高超。

解析由“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可知,林黛玉被薛宝钗的关怀彻底打动了,内心又感激又羞愧。由“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可知,林黛玉对薛宝钗推心置腹,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向薛宝钗倾诉,这是林黛玉真实内心世界的反映,可见其寄人篱下的多虑与苦闷,并把薛宝钗视为可以交心的对象。“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等,让我们从侧面了解了薛宝钗谈话艺术的高超,很有说服力。

拓展阅读

1.CA.“从先秦起就被广泛运用于小说中”错。根据原文“到了明清时期,谶言被广泛运用于小说叙事中……叙事方式”可知,应该是“明清时期”。B.“文学作品”扩大范围,本文是就《红楼梦》这部作品而言的,并非所有文学作品中的谶言都是如此。D.“形成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反谶以出乎意料的力量……使小说的结构不落入俗套”。

2.A“直接预示了贾府众女眷的悲剧结局”曲解文意。结合“小说中最大的一个谶是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看到了金陵十二钗图册和判词以及《红楼梦》十二曲,大篇幅的谶词中暗藏了贾府中主要女性的悲剧结局以及这个大家族分崩离析的兆示。类似整部《红楼梦》的结构框架,只是表达得十分含蓄”分析可知,原文说的是“暗藏”“表达得十分含蓄”,不是“直接预示”;原文说的是“贾府中主要女性的悲剧结局以及……兆示”,而不是“贾府众女眷的悲剧结局”。

3.DA.“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即“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符合大观园中众女子的命运。B.林黛玉所住潇湘馆中以竹子最盛,黛玉取号为“潇湘妃子”,顺理成章,没有构成反差。C.“喜荣华正好”,实指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得征凤鸾之瑞这件大荣华。“恨无常又到”,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生成与坏灭的过程中,迁流不停,绝无常性,所以叫“无常”。旧时迷信,说人将死时,有勾摄生魂的使者来,叫人死亡,这使者也叫“无常”或“无常鬼”。符合贾元春的命运。D.第六十三回,占花名时,香菱所占花名是并蒂花,签名“联春绕瑞”也非常吉祥。这似乎预示香菱会有个美好的结局,其实不然。香菱遇上薛蟠,并未得到幸福。属于“反谶”。

4.答案首先概述谶言的起源与发展,引出《红楼梦》中的谶言;然后阐述谶言在《红楼梦》中的表现形式,有诗谶、图谶等;接着阐述《红楼梦》中谶的独创性使用;最后论述谶言对《红楼梦》主题的渗透。

解析第一段概述谶言的起源及发展;第二、三段主要论述《红楼梦》中的诗谶;第四段主要讲《红楼梦》中的谶除了主要以诗词的形式出现之外,也有少量图谶;第五至七段主要讲《红楼梦》中谶的独创性使用,具体分为三个方面:与人物的性格相结合、暗谶、反谶;最后两段写谶言缓缓带出《红楼梦》“人生如梦”的主题。

5.答案(示例1)第一幅画,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花”对应袭人之姓,“席”则谐“袭”之音,暗含袭人姓名。鲜花漂亮,而破席卑贱,正如矛盾之中的袭人。袭人本性善良,但在贾府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她既要顺从忍耐,又要圆滑讨巧。“破”可理解为贾府没落后,袭人顺势而为,也屈从了命运的安排,她最后与戏子蒋玉菡结为夫妻,正所谓“优伶有福”“公子无缘”。

第二幅画,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画面中“桂花”暗指“夏金桂”,“莲”指甄英莲(香菱),暗示着香菱生活在非常险恶的环境中,最后被夏金桂虐待而死。

(示例2)第三幅画,画着两人放风筝,不远处有一片大海,大海里有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此女子就是贾探春。“大海”和“大船”暗示着贾探春日后远嫁海隅,“放风筝”比喻贾探春远离故土,犹如断线的风筝,一去不回。

第四幅画,画着一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恶狼”指贾迎春的丈夫孙绍祖,“中山狼”比喻忘恩负义的人,“美女”就是贾迎春。恶狼“追扑”“欲啖”美女,暗示贾迎春嫁给孙绍祖后,被折磨而死。

解析第一幅画,需要注意床上的一张破席子以及席子上的鲜花。一簇花,象征着人物的姓,姓花;一床破席,暗示的是袭人。可是为什么是破席子?可理解为贾府没落。“一床破席”也可以指蒋玉菡。蒋玉菡是戏子,在封建社会里,戏子是下九流,生活在社会底层。一簇鲜花放在破席上,暗示袭人嫁给蒋玉菡,既非自觉自愿,也不称心如意。

第二幅画,所用意象比较丰富,有桂花、池沼、枯败的莲花等。“莲”指甄英莲,她是甄士隐的女儿,被卖到薛家后改名为香菱,“桂花”则暗指“夏金桂”。结合画面分析,“莲枯藕败”隐指甄英莲(香菱)生活的处境及其结局,甄英莲(香菱)的结局是被夏金桂虐待致死。

第三幅画,夕阳西下,有两个人在放风筝,不远处还能看到一艘船,船上还有一个人。放风筝的两个人是贾政和王夫人,风筝暗指贾探春。大海、大船,是说贾政、王夫人做主,把贾探春远嫁海隅。“才自精明志自高”,贾探春有才有志,连凤姐也不敢小瞧她。只可惜贾探春生于贾家末世,远嫁海隅,只能“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了。

第四幅画,上面有一个女子,还有一只跳起来的狼,好像要吞掉女子。这个女子指的是贾迎春,是贾家的孙女;恶狼指的是贾迎春的丈夫孙绍祖,这也说明了孙绍祖的性格残暴。贾迎春被自己的丈夫虐待致死,这在她的判词中也有所暗示。

6.A选项因果倒置,原文说的是“红学在我国学术史上是一门特殊的学科……而那些第一流学者各有自己的理想事业,如何能以‘一部小说’来作为他们的研究目标”,可见周汝昌认为因为各学科的第一流学者没有认识到“红学”的特殊性,因而不以《红楼梦》为他们的研究目标。

7.C“完全相反”错误。周汝昌先生认为“‘红学’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四学”,应必诚先生认为“红学何为?就是用美学的、历史的方法,包括运用作者版本考证的研究成果在与时代历史、文化环境、思想思潮、作者身世、文学传统以及与读者的联系中,去阐明《红楼梦》审美艺术的创造及其思想和艺术成就,阐明《红楼梦》的审美个性和艺术风格,等等”,可见二者在考证作者、版本等方面的研究内容是一致的。超然客公众号

8.答案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引用周汝昌和应必诚的话,便于读者清晰地看出他们的观点,也为作者比较二者观点以及阐明自己的看法做了铺垫。比喻论证:用吃饭和喝水哪个重要的比喻来论述,指出“周氏的红学界定过于偏狭”的争论没有什么价值,应当善于倾听对方的陈述。

解析材料二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如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引用周汝昌和应必诚关于“红学”的观点,来论证他们对“红学”的认知,如周汝昌认为“红学有它自身的独特性,不能只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直接引用他们的话,便于读者清晰地看出他们的观点,也为作者比较二者观点,阐明自己的看法做了铺垫。

比喻论证,如“大家都知道,人既需要吃饭,也需要喝水。突然有一个人说,人不需要吃饭,光喝水就行了……应以吃饭为主,喝水只是辅助的,但也不能缺少”,作者以吃饭和喝水哪个重要的比喻来论述,指出“周氏的红学界定过于偏狭”的争论没有什么价值,应当善于倾听对方的陈述。

9.答案(示例1)更赞同周汝昌先生的观点。理由:①“红学”是一门特殊学科,需要各方面专家通力协作进行研究,才能发现它的价值;②不能仅仅把《红楼梦》当作一般化作品,只进行文学方面的研究;③要提高文化学术水平,才能真正研究透“红学”。

(示例2)更赞同应必诚先生的观点。①《红楼梦》作者、版本文献的考证和《红楼梦》作品研究是统一红学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②《红楼梦》作品的研究是红学的主体,其他研究不能脱离这个主体。

解析如赞同周汝昌先生的观点,可从以下方面分析。结合材料一中“红学在我国学术史上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展现光辉”,可得出“‘红学’是一门特殊学科,需要各方面专家通力协作进行研究,才能发现它的价值”;结合材料一中“无视于‘红学’之极大独特性而总想把它拉向一般化”,可得出“不能仅仅把《红楼梦》当作一般化作品,只进行文学方面的研究”;结合材料一中“我所列的第二条悲剧性,一方面与第一条有关联,另一方面则是文化学术的普遍水平的事情……可是现在这也成了‘著名红学家’,可见这一‘界’的‘家’之滥竽之地步了”,可得出“要提高文化学术水平,才能真正研究透‘红学’”。

如赞同应必诚先生的观点,可从以下方面分析。结合材料二中“《红楼梦》作者、版本文献的考证和《红楼梦》作品研究是统一红学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可得出“《红楼梦》作者、版本文献的考证和《红楼梦》作品研究是统一红学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结合材料二中“但《红楼梦》作品的研究是红学的主体,《红楼梦》作者和版本的考证不能脱离《红楼梦》作品的研究”等,可得出“《红楼梦》作品的研究是红学的主体,其他研究不能脱离这个主体”。

10.C“而且从始至终都充满叙述与抒情的交融”错误。材料三原文说的是“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的”,不是“从始至终”。

11.B“《红楼梦》中的‘情’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错误。材料二原文“二者结合……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中说的是“或许”,是一种推测。

12.D解答本题,应先把握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红楼梦》“大旨谈情”,可称为“言情小说”,读者可以从“情”字入手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并且提出了对其主题思想赏析的四层境界。对于这四层境界,作者否定了第一层境界,最认同的是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认为贾宝玉身上有“仁心”,也有“诗心”。A项说的是小说中“戏文”与人物命运的关联,与材料二的观点无关。B项说的是《红楼梦》富有诗的素质,更切合材料三的观点。C项说的是考据派胡适的研究成果,与材料二的观点无关。

13.答案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作者在材料二开头便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从‘情’字入手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②论证结构清晰,运用总分结构,分条论证。作者从“情”字入手,分析了赏析《红楼梦》主题的四个层面,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③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二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如引用鲁迅、刘鹗的观点,选取宝玉善待玉钏儿、龄官、黛玉的事例,以“饺子”“西瓜籽”作比,使论证更清晰,更有说服力。

④论证语言浅显明了。作者用浅显的语言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化难为易,通俗易懂。

解析从论点提出的方式上看,作者在材料二首段便提出自己的观点:“《红楼梦》的主题……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从论证结构上看,材料二运用的是总分结构。首先,提出总的论点:从“情”字入手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然后从四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可以说条理非常清晰。

从论证方法上看,引用刘鹗《老残游记》中的内容等,运用了道理论证;列举“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等事例,运用了举例论证;“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籽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运用了比喻论证。

本文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如“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籽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口语化的表达,通俗易懂。

14.答案①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的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②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的盛衰展开;③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又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④对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的展示,通过特定的人物视角去实现;⑤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⑥多种叙事视角综合运用,转换自如。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题干对材料一中的主要观点进行提炼和概括。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以提炼出答案的第①②③点;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中的“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绝世风姿……贾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概括出答案的第④点;答案的第⑤⑥点可以直接从材料一第二段最后两句话中提炼出来。


参考资料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2-2030 广州贝秀生殖中心 广州贝秀生殖中心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