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助孕 > 广州代生孩子费用 > 正文

2023年全国名校模考作文(106)"势"

时间:2023-12-0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539次

文章开篇引用材料中《孙子兵法》所指出的“势”之力量巨大这一核心概念,顺势提出中心论点:“作为青少年,我们要合乎势,蓄势待发,谋势而动,乘势而上,方能顺势而为,赴时

版权所有:广州市高三语文中心组编写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孙子兵法》中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水能漂石,可见“势”的力量巨大。合乎“势”,顺势而为,往往事半功倍;反之,则可能举步维艰;因而,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势”,灵活地把握“势”。面对不同的局面,有的人蓄势待发,有的人谋势而动,有的人乘势而上。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样卷与评语】

1号文

本文属于论述类一等文。

文章开篇,先将材料中“漂石”之势与当下全球之势对举,顺势发问:“吾侪新青年当如何”,继而提出中心论点:辨清“势”而知所向,乘“势”上而知所为。由古而今,入题直捷自然,巧妙设问,回答掷地有声。

接下来,文章从认识“势”、把握“势”和青年的认知思考三个方面,层递展开论述。文章二、三段,谈正确认识“势”的重要性和方法。先列举对“势”错误认识的两种常见形式,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再以流水为喻,讨论“顺势”与“逆势”的不同结果,总结出“从事件的走向”判断时代趋势的方法。正反辩证,逻辑严密;论述过程,次序井然。文章四、五段,谈把握“势”的方法及其关键。先指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把握“势”的关键,再以庄子、勾践为例论“蓄势待发”,举班超、周邦彦、华盛顿和红军的事迹谈“谋势而动”。从“待势为己用”到“假物”造势,既讨论了“不同局势下”把握“势”的方法,也为下文重点论述“乘势而上”蓄势。

文章弟六段,在前文的基础上谈认识和思考:当下的“势”是什么?青年应如何把握“势”?

先谈时代大势,“风正劲,帆高悬”;再论青年当“乘势沧浪巅”,以饱含激情的语言赞美“中国之水,必将涛涛而下”的辉煌前景。

文章结尾呼吁青年们当“顺势而上”,追求理想。

全文以“乘势而上”为主线串联起三个层次,重点突出,构思精巧。尤为可贵的是,这篇考场作文,能在准确解读作文材料的前提下融汇整合,敢于突破窠臼,并没有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而是站在青年的立场上,对时代大势以及“乘势而上”做出了深入的思考,使得考场议论文有了论述的真正价值。故内容判为一类上。

文章论证方法多样,句式整散结合,情感充沛,气势高蹈。故语言判为一类上。

文章的第三个层次论证稍弱,或因考场时间紧迫,结尾略显乏力。

发展等级打在“深刻”。

19+19+20=58

2号文

本文属议论类一等文。

开篇简洁、明快,在简单援引材料、界定概念、论及作用后,顺势提出“我们当把握时代大势,奏响时代强音”的中心论点。这一段语意繁密且有条不紊,节奏徐疾相当。

第二段谈对“势”的认识。先结合材料抛出观点“我们应当正确地认识势,以避开逆势盲行的泥淖,为我们的行动提供正确参考与方向”,然后从正反对比的角度,援引事例强调“正确地认识势实为万事开头之基”。举例细节到位,语段论述有力。第三段紧承上文,从如何把握“势”的角度发表看法。先提出“灵活地把握势是我们实践落实的关键”,再以党在不同时期科学、精准地把握识“势”进而带领人民富强、促进社会发展为例,有效地论证了把握“势”的重要。

第四段,考生“思接千载”,情思翻涌,站在历史与现实的高度进一步强调了“蓄势”“谋势”等具体把握实践“势”的重要,并寄语青年“当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奏响盛世强音”。结尾再次重申观点,“中国定能顺时代大势,奏响发展强音”。

本文的成功之处在于:(1)审题精准,能从认识“势”、把握“势”这两个角度精准地厘清材料层次、捕捉材料核心含意,并以之为观点展开写作;(2)议论文写作能力扎实出色,无论是观点的提出,思路的铺陈、推进还是细节的阐释,语言的准确、形象,俱有可观可赏之处;(3)构思巧妙,本文在举例论证中出色地完成了“联系现实”这一写作指令,兼具宏观思考与微观感悟,与常见的泛泛而谈迥然不同。

不足之处在于个别词语表达稍显生硬,如“深挖具体”“抗击日军谋势”等;第四段“吾辈青年”的论述稍显简略而“回首过去”又略微冗长了点。

发展等级打在“深刻”“有文采”。

18+19+19=56

3号文

本文属议论类一等文。

文章开篇总括材料,由水石而至人生,准确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段阐释势的作用。此段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顺势和逆势的影响,详写顺势,用“钱学森、颜宁”等较为丰富的例证阐明了“顺时势则可以施展抱负,书写溢彩华章”的道理。略写逆势,承前文点到即止,进而提出应如何顺势乘势的问题。

第三、四两段论说乘势而上的两个必要条件:“蓄势待发、韬光养晦”、“审察时局、谋势而动”。

两个段落都以“提出论点——简要阐释——举例分析——得出结论”的路径展开。观点表述准确,例证与观点之间较为贴合,语言简练,结构清晰。

第五段富有现实意义,指明当下的各种可乘之势,鼓励青少年蓄势、谋势、乘势而上。

在现实这一层面上再一次准确深化文章观点。

第六段回扣材料,照应标题。

这篇文章对“势”这一概念和价值意义把握准确,对“蓄势、谋势、乘势”三者关系的认知较为清晰,能联系现实,呈现写作价值。文章基本顺着材料叙述的层次展开论述,中规中矩。

发展等级打在“丰富”。

18+18+18=54

4号文

本文属议论类一等文。

文章第一段以天下之势、中国之势作为切入点,巧妙界定“势”的含义,进而提出“中国青年要‘知势之力’‘顺势而为’‘用势’而为”的观点,“知势”到“顺势”、再到“用势”,扣题精当,点题巧妙,言简意赅且逻辑严密。

第二段以“知势”作为写作重点,联系材料诠释“势”的含义,以水流之势喻指中国发展之势、民族复兴之势,强调中国青年应当平视世界,利用当前大好形势勇于担当,奋发有为。本段联系现实,以“知势”为基,以“青年担当”为核心观点,视野开阔,格局高远。

第三段由“知势之力”转入论证“顺势而为”,重点论证“顺势而为”的意义,并举杨

倩和李子柒两个例子作为论据证明观点。本段后半部分紧扣材料着眼反面论证,提出了“逆势而为,则步步倒退”的观点,以方仲永和晚清政府的例子来反向证明“顺势而为”之重要作用。本段结尾处照应文段开头,再次强调要“正确认识”“灵活把握”“顺势而为”,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本段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式,有说服力,效果好。

第四段再进一层,由“顺势”转到“用势”,重点论证青年人如何在新时代利用大好形势开创新局面,作者认为外在条件已备前提下,更重要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挺膺担当,顺势而为”,成就大业。作者联系高三学生身份,指出当下策略:蓄势待发、谋势而动、乘势而上,实现建功新时代的宏愿。本段充分体现了写作者主体意识、现实意识、家国情怀。

文章结尾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呼告中国青年要“把握正向,顺应大势”,在“顺势而为”中“奏响时代最强音”,一气呵成,气势磅礴,情真理切,有表现力,有感染力。

这篇文章围绕“势”这一核心论题,从“知势”到“用势”等角度切入,充分论证了当代青年如何借助于有利形势,奋发新时代,建功新时代的论点。文章观点鲜明,中心聚焦,思路严谨,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有说服力。

文章不足之处在于:部分论据如“杨倩、方仲永”等例子使用不当,倒数第二段笔力偏弱,不够雄健,与“大势”不够谐调。

发展等级打在“深刻”。

17+17+18=52

5号文

本文属论述类一等文。

文章开篇引用材料中《孙子兵法》所指出的“势”之力量巨大这一核心概念,顺势提出中心论点:“作为青少年,我们要合乎势,蓄势待发,谋势而动,乘势而上,方能顺势而为,赴时代之所趋。”开门见山,明确身份,简洁有力。

第二段紧承开头,对中心论点作具体的阐释,并指出“人生和社会发展也是如此”,引出下文的分析论证。衔接自然。

第三段分析“蓄势待发是谋势而动的基础”,界定“蓄势”为“知识的积累”,比较准确。

接着举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示例论证观点。分析事例后总结“由此观之,蓄势待发时积累的知识,为后续谋势而动的重要意义”,与本段首句呼应,分析论证的逻辑清晰。

第四段再进一层,指出“谋势而动,摸索时代机遇以更好的乘势而上”。接着从反面展开分析,突出谋势而动、抓住机遇对于乘势而上的重要性。接着结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谋势而动所取得的成就来证明观点,并反面假设突出强调谋势而动的重要意义。

第五段总结三、四段,强调蓄势而发和谋势而动必须有机结合,方能发挥最大作用。

结尾两段结合现实,谈把握“势”的重要意义:在蓄势待发,进入社会后谋势而动,成就自我,乘势而上,为祖国繁荣贡献力量。最后总结全文,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号召青年“悟顺势之哲理,赴时代之所趋”,呼应开头和标题,结构完整。

这篇文章围绕“势”之作用和如何把握“势”这一核心展开层层深入的分析论证,条理清晰,结构工整。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格局高远,心系家国,视野开阔,直指时代。

存在问题是,文章论据的类型略显单一,个别语句不够顺畅。“掘起”应为“崛起”,错别字扣1分。

发展等级打在“深刻”。

评分:

17+17+17=51-1=50

6号文

本文属论述类一等文。

本文以“乘水之势可使坚石飘于流上,乘风之势可使大鹏直登九云之巅”开篇,紧扣材料核心概念,提出“是以今之众人,必先铭记大局之势,认识局势,蓄自身势,方能把控大势,乘势而上”的中心论点,审题准确,立意符合题意。

紧接着从三个角度分析论证。一、“认识局势是一切事业成就的先决条件。”点出顺势而为,应是将时势与自身之势相结合,有见地。正反对比论证,有说服力。二、“自身蓄势是成就事业的主干力量。”进一步指出认识局势的同时要蓄满自身之势,点出了乘势而为的具体做法,有较深入的思考。三、“有了对势的准确把握和自身的蓄势之力,新时代要求人们在不同的局面下灵活的把握‘势’,在风云莫测的时代命题以自身之势创最大优势,获时代的最优解。”能结合时代分析二者关系,言之有物。三个主体段落有思考有见地,并能联系现实分析,体现出较强的思辨性和思维能力。

结尾总结全篇,多用短句,简洁有力。

全文结构完整,文脉清晰,层层递进。事例丰富、典型,叙例析例都能紧扣分论点。论证方法多样,论证充分,增强了说服力。表达通顺。

可惜本文不足之处也不少。对势的认识不够准确,如“势是一种自然给予人力的附加力量”。个别语句表达不够严谨,第一个分论点太绝对,又如“势存在于世间万物中,以永恒的能量驱动毫米的发展”。第四段论证仅停留在要积蓄个人力量层面,稍显浅薄。

发展等级打在“丰富”。

16+16+16=48

7号文

本文属论述类二等文。

本文开篇第一段,引入一个“航海把握舵的方向”作为喻体,从而提出要正确认识“势”,乍看似乎合理,但在本作文题材料指向逻辑上来看,将“势”完全解读为“方向”并不准确。

作为材料中并未出现的“舵”,贸然引入第一段,有另起炉灶之嫌。

第二段提出“势”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尝试进行核心概念的界定,但表述不严谨。让人“举步维艰”的并不是“挑战”本身,而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做到“顺势而为”。

第三段以“蓄势待发如同厚积薄发”为分论点,体现出思辨性。蓄势待发的“势”与乘势而上的“势”不同,前者是指内部的实力与能力,要求厚积能量,方可一朝爆发;后者是指外部的时机或局势成熟时,要把握机遇,赢得胜利。但接下来的论证中,曹雪芹“在黑暗大环境中守住清白创作红楼梦”这一论据并不能用来论证如何“蓄势待发”,略微显得牵强。

第四段分论点“谋势而动就是随时准备乘势而上”,混淆了材料中提及的两种不同做法。

进而用苏炳添的素材,试图论证“谋势而动”与“乘势而上”两种做法,但论证中心不够集中,且论点与论据有失同质化,论证过程显得有些乏力空洞。

第五段用樊锦诗的例子论证“乘势而上”,比较出彩,谈到了世界潮流与机遇,也谈及了准备充分这一条件,渐入佳境。

结束段凝练有力,体现了身份意识与时代意识。

本文能提及“认识势”和“把握势”两方面,但对概念的界定有偏差,论据的使用不准确。

发展等级打在“较丰富”。

评分:

15+15+15=45

8号文

本文属论述类二等文。

文章开头从材料进入,准确地指出我们要认识势,把握势,随后乘势而上。

第二段提出其分论点“能够把握势而无法正确认识势,只会竹篮子打水一场空”,重点结合“认识势”分析如何把握势。在论述的过程中举古今事例正反论证,尽管对“势”的界定有偏差,分论点与论证没有完全契合,但是论证中对材料的两层含义的把握基本到位,论证相对充分。

第三段提出分论点“正确认识势而无法把握势,则万事皆休”,通过短板原理分析“为什么要把握势”,而非“如何把握势”,与材料内容关系不大。

第四段分析“认识势”和“把握势”的关系,重申了第二、三段的分论点,没有做深入论证。

第五段从“我们青少年”的角度简短总结,回扣材料内容。

文章结构完整,对材料的理解比较准确,语言相对流畅。

本文最大的问题在于,有一半的主体内容与材料核心内容没有关联,且分论点成为文本架构的摆设,与论证内容契合度不高。

发展等级打在“较丰富”。

14+14+14=42

9号文

本文属论述类二等文。

文章开头从材料进入,指出对“势”的理解:“它可以是机遇,也可以是时代潮流。”第二段提出分论点一“顺势而为,事半功倍”。举出“逆风跑步”和“陈涉起义”两个例子,论证了“顺势”的重要性。第三段提出分论点二“逆势而行,举步维艰”。举了“二极管通电”和“抗击外国列强侵略”两个例子,其中第二个例子由于分析不当,导致本段的内容变成了论“逆势而行”的重要性,论据与分论点脱节。第四段本想谈灵活把握“势”的问题,但由于举例牵强,没有起到应有的论证效果。

第五段联系现实,号召当代青年,迎难而上、逆势而行,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文章结构完整,语言较流畅。能点到认识“势”和把握“势”,但分析不到位,例子牵强,最大的问题在于,文章的三、四、五段由于对当下之“势”把握不准、词不达意,内容变成了论“逆势而行”的重要性,与材料的解读有偏差。

发展等级打在“较丰富”。

13+13+13=39

10号文

本文属论述类二等文。

第一段引用材料提出观点,写机遇的重要作用,立论偏离了材料中心。

第二段以李子柒利用网络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网络主播带货推动乡村经济为论据,论证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本段论证中对“势”的理解不够准确,论证游离。

第三段以张艺谋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融入中国二十四节气,传播中国文化为例,论证要把握机遇。第四段写张桂梅创办女子高中,让山中的女孩有机会走出大山。这两段论述脱离了材料内容,与材料无关。

最后一段总结观点,再次强调抓住机遇的重要性,关联材料中的“蓄势待发”。

整篇作文有提及材料,围绕材料中的一个词语“顺势而上”展开论述。但论述的主要部分中,仅有第二段的论证能直接关联材料内容,其他段落与材料内容关联不大。在论证“乘势”的重要性时,将“机遇”等同于“势”,未能准确理解“势”的内涵。

发展等级打在“较丰富”。

12+12+12=36

11号文

本文属论述类二等文。

文章开头提及了材料“顺势”,提出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势”。

第二段提出分论点“人不可能一辈子只有顺势,勇敢的是在逆势中不被打倒”。

第三段提出分论点“在顺势到来之前要做好准备”。

第四、五段提出分论点“顺势到来之后还需要调整心态”。

第六段是一个简短的总结,没有回应引导语“联系现实”的要求。

文章结构完整,语言流畅。最大的问题在于,仅分析了材料第二层次中的“顺势”,没有全面分析材料。并且对关键词语理解有误,将动宾短语“顺势”顺应形势之意理解成了偏正短语“顺利的形势”,文章主体部分较大篇幅的内容都与材料没有关联。

发展等级打在“较丰富”。

11+12+11=34

12号文

本文属论述类三类文

本文只在开头提及材料,主体部分论述与材料含意偏离。

第一段摘抄材料得出,“在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局面,就会有不同的势,其办法也不同”,认为“哪个办法最中肯,需要我们在不同的情况下思考”的观点。开头有提及材料,但对材料解读错误。

主体段落论述时,先举马化腾的例子阐述“在他当时的情况下所能做出的不同解决办法”强调要“在不同的情况下思考”,属于完全偏离材料的含意,虽然提及“出现了不同的’势’摆在马化腾面前”的“势”这个关键词,但并没有对“势”进行解读,仅仅是硬套。第三段举出“咸鱼”平台的买卖“显卡”的例子阐述“其中有不同的方法进行应对”,得出“其‘势’包括为立马购买”也是不符合材料对“势”的理解。

结尾也是简单抄材料“不同的局面下有不同的‘势’选择,应选思考后再做出行动”的结论,完全偏离题意。

9+8+9=26

(鲜素材公众号)

【评分标准】

(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题目解析】

广州市2023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语文学科写作题,采用近年全国高考一直使用的新材料作文题型,即以情境入题、围绕给定的材料进行写作。

一、关于题意理解

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一)对材料的理解

本题材料为一段文字,共4个句子,分为两个层次。

第1层:《孙子兵法》中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水能漂石,可见“势”的力量巨大。合乎“势”,顺势而为,往往事半功倍;反之,则可能举步维艰;因而,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势”,灵活地把握“势”。

第1层由前3句组成。第1句引出材料整体内容“势”,引自《孙子兵法》对于“势”的阐述,意思是湍急的流水飞快奔腾,以至于能将石块冲走,这就是储蓄着巨大能量而一发不可遏止的客观态势。第2句是对第1句的解说,点明并强调“势”的突出特征就是具有力量巨大。“势”是一种客观存在,标示着事物发展的形势、态势、趋势。身处变动不居的时代环境,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我们离不开对“势”的认知与把握。因此,材料第3句在前两句揭示对“势”客观力量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表明“势”的影响力,这句话由3个分句组成,前两个分句分别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势”的影响力,第3个分句承接前文,得出材料的核心要义——正确认识“势”,灵活把握“势”。面对力量巨大、影响巨大的“势”,唯有准确认识,灵活把握,才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3分句承上启下,既是对前文的小结,也同时引出第2层。

第2层:面对不同的局面,有的人蓄势待发,有的人谋势而动,有的人乘势而上。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我们要敏锐把握“势”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积极主动作为,善于积势蓄势谋势乘势。第2层即材料的第4句,这句话由4个分句组成,进一步指出在准确认识“势”的前提下,因应时势变化,应如何把握“势”——或“蓄势”,或“谋势”,或“乘势”。当时机未成熟、力量尚薄弱时,要“蓄势”,不露圭角,持续积累,方可积厚成势,最终势如破竹,不可阻挡;当形势不利于己、处于被动时,要“谋势”,综合分析态势,施计用谋造势,变不利为有利;一旦时机成熟,已晦养厚积,势在必行时,要“乘势”,把握时机,赢得胜利,孟子就曾指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值得注意的是,材料第二层对“势”把握的不同方式是在第一层的基础上提出的。这就要求考生站在青年的立场上,面对时代,辩证思考。不论“蓄势”“谋势”还是“乘势”,前提都是对“势”的正确认知。考生不必三者都谈,而应联系自身实际,重点谈其中一点,从而体现对“势”的判断以及所采取的把握“势”的策略。

综上所述,解读材料的关键,把握材料的核心在于:正确认识“势”,灵活把握“势”

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鉴别、判断与思考。

(二)对引导语的理解

本作文题第二段为引导语,规定了写作任务。

(1)结合材料。

“结合材料”,有以下两个含义:一是要以全部材料为起点,作文的主题要由材料得出,中间要提到材料,结尾要回扣材料;不可置材料于不顾,不可抛开材料写作。二是既要结合材料的内容,也要结合材料的含意、逻辑关系及其情境。本材料内容围绕“势”展开,核心在于正确认识“势”,灵活把握“势”,考生围绕材料,既要结合材料内容,也要结合材料的含意、逻辑关系及其情境展开写作。

(2)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联系现实”,提示考生在写作时要结合身边实际展开论述。本写作题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材料,展开思辨思维,观照现实问题,理性综合分析。考生可以结合社会发展之“势”,联系国家所处之“势”,放眼世界面临之“势”,审视当下,反观自身,避免泛泛而谈。

“写一篇文章”,没有文体方面的限制,可以自由地选择一种文体进行写作。

(3)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体现”是指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表现出来。“你”是出题者对考生的代称。

“感悟”指感想与领悟,属于形而上的抽象范畴,是内在感触与体悟之结果。“思考”指由此及彼的抽象延伸。“感悟与思考”不必面面俱到,即写出一个方面(感悟与思考之一)皆可。考生要在文章中自己的“体现感悟和思考”,就要围绕材料提供的“势”的内容,予以合适的拓展、类比,站在时代的高度,给出青年人应有的思考和回答。

对于写作引导语要整体观照与兼顾,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结合材料”,就是以材料为本,不能断章取义、不能另起炉灶;“联系现实”,就是要由材料内容延伸到现实观照,不能只就材料论材料,避免说空话,顺口号;“感悟与思考”要做到思想积极健康向上、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且契合情境。

(三)对写作要求的理解

写作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写作角度选择、立意确定、标题拟写三个方面提出要求;二是对考生写作态度提出要求,明确反对套作,禁止抄袭和保证公平;三是对字数提出要求,不少于800字。

1.选准角度

要求把角度选准,指文章写作的切入角度准确精当。

2.确定立意

一般而言,可从正面立意,也可从反面立意。

就本题而言,更适合从正面立意,即围绕“势”的核心内容及相关限制条件展开思考。

二、关于符合题意

(一)符合题意

这道作文试题规定了下述三个方面的写作任务:

1.结合材料:不要求面面俱到,但要抓住材料的主要内容“势”及其含意与逻辑展开写作。

2.联系现实:不能只就材料论材料,要关照现实,有所延伸。

3.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有真情实感、真知灼见,“感悟与思考”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时代精神,文风端正。

全面完成上述三个写作任务,即可视为“符合题意”。即抓住材料中“势”的核心内容,思考如何认识“势”,如何把握“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联系现实,由此及彼,延伸至各行业、领域、界别、哲思,均视为“符合题意”。

“内容项”分等判断的具体表现:

(二)基本符合题意

1.只在文章开头、结尾提及材料,文章主体部分内容游离于材料内容之外。

2.完全没有提及材料,但论述的主要内容与材料有隐含的一点关系。

3.对材料中给定正向材料(内容及含意)进行批评,对材料中给定反向材料(内容及含意)进行肯定与赞扬。

(三)偏离题意

1.完全抛开材料,另起炉灶。

2.思想不健康,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违背公序良俗,没有底线思维。

3.残卷,没有完成写作任务。

4.白卷。

三、关于分等评分

(一)基础等级

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文体、语言等为重点,全面衡量。内容项与表达项的评分应在相同或相邻的等级内,不得跨等评分。

(二)发展等级

发展等级分要与基础等级分相匹配。

发展等级的几个项目,其实体现的是作文中的亮点,依次有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等方面,只要有若干点突出就可以按等评分,其给分与内容和表达的给分一般来说是相应的。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要鼓励考生作文出亮点。对于亮点突出,确实写得好的文章,就应该依据评分标准给予高分。

四、其他

(一)错别字扣分

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二)字数扣分

1.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50个字扣1分)

2.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5.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6.与作文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的内容,可以打0分。

7.完全空白的,评0分。

(三)套作与抄袭判定

套作的,适当扣分;套作就是把预先准备好的作文材料,机械地理解作文题,生硬地套用。判定为套作是比较严重的,不应将套作的判定扩大化。

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判定为抄袭要有依据。

声明本文内容由鲜素材(xiansucai8)精编精选,来自语文阅刊。转载请保留出处和编者,若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


参考资料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2-2030 广州贝秀生殖中心 广州贝秀生殖中心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